职称,是每一个教师孜孜追求的目标。因为职称可是和薪资紧密挂钩,你拿到怎样的职称,才有可能享受到相应的待遇。
但是职称却又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首先一个就是它受比例的限制。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层级的岗位差不多是不变的。而人们仰望的高级更是如此。尽管符合评审的教师人数众多,但是能够从众人中间杀出的都是出类拔萃的存在。
为了避免因为职称的评选带来不必要的纷争,各个学校在初选的时候,都会出台一个评审细则。这个细则,一般都是领导们首先拟定的,因此带有明确的倾向性。而老师们就是有一些这样那样的意见,但是拿到教师会上,这个声音就小了,许多教师都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随遇而安。
这也是为什么河南焦作的姚燕燕老师8次参加高级职称的初评,8次折戟沉沙的根由所在,因为他们在职评细则中把民主测评在评分系统中所占的比例很大。而这个一放大,一心钻教学工作的姚燕燕老师自然只能是永远做炮灰,怎么可能有她的份呢?
笔者所在的学校近期也进行了校内的职称评审的初选。而据参加职称评审初选的老师说,这次成绩所在的比例很小,就是拿到县中考成绩第一名,也只有5分,而论文赋分则上不封顶,并且专门写明发表在CN刊号上的论文可以赋分10分。
这个职评细则出台,参与评审的教师争议很大,但是最后都没有了声音。尽管学校煞有介事地请了第三方来评审,但是结果其实早就预定了的,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今天在网络上,看到一名退休教师的发帖称:自己中师毕业,交了36年书,但是直到退休也没有拿到中学高级教师。
36年教龄,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从那个时代走来的人,一般都是中师毕业,学历的含金量低,在职称评审上是没有什么优势的。
当时能读中师的学生都是每一个学校里的佼佼者,就是现在的或者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比得过他们。他们应该走进知名的大学才是,但是因为时代的原因,他们却因此走进了中师,错失了人生最好的一个机遇。
现在,为教育行业奉献了一生,却不能顺利地拿到高级职称,对于谁来说,都是人生的一大遗憾。
一个中师生怎么就这样落寞地离开了呢?首先,应该是学历的问题。中师生所拥有的学历只是中专。这在现在本科生都到处都是的情况下,学历是绝对不占优势的。尽管满了一定的教龄,中师生也是可以评职称的,但是时间上耽误了是必然的。
或许这位教师再后来通过自学或者电大拿到了大专或者本科,但是它的含金量还不成色不够的。
其次,应该是成绩的问题。中师生当时都是分配到乡镇的。那样的教学环境,那样的学生素质,能取得怎样的成绩呢?你没有成绩,能拿什么说话?
成绩是职称评审中的一个必选项,谁都不能回避。你一个成绩都拿不出手,还能在和其他老师的竞争中胜出吗?几乎没有可能。
第三,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那就是教研成果。中师生学习的时间短,能有多少的教研水平呢?再加上他们大都在小学,教学任务重,其他事务杂,本身就没有多少时间来考虑这些问题,又怎么来拿到科研成果呢?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这位教师是在县城。因为在县城的老师是没有满30年就可以不受名额的限制申报高级职称的。但是,在县城的教师是没有这个优越条件的。笔者的几个同学都在县城,是小学教师,他们5个人,就有4个没有拿到高级职称,看看也是没有多少年就退休了啊。
在笔者所在的省职评政策里有一项,那就是离退休还有两年的时候,是可以申报高级的。或许这位教师当地没有这个政策,也或者他申报了,但是条件还是没有达到,最后被无情地淘汰了。
亲爱的读者,对于一位教龄36年的教师,老中师生,带着一个中级职称退休这件事,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