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沃土热起来走进平定县东回镇七

红旗、碧空、青山,夏日的七亘犹如一幅风景画。

  6月的平定县东回镇七亘村,蓝天白云映衬着绿色的山岗,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站在村里的山上远眺,聚集的民居像一簇簇各色的花铺散在绿色的画布上。

  七亘大捷纪念碑、刘伯承广场、采摘园、平东抗日政府旧址、陈赓住宅旧址、党性教育基地……这段时间,村里的这些景点不时能看到游客的身影。虽然地处偏远,但七亘的夏日注定与其他村庄不同。

  “近年来,村里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不断发展乡村旅游、药茶等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乡村振兴。如今,村里的环境美了,有转头、有看头。下一步,药茶产业发展起来,游客来了村里还能体验,会越来越有意思。眼下,我们招商引资,准备加强各类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把七亘打造成一个高标准的红色景点,吸引更多省内外的游客前来。”七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董新河说,“有人曾评价我们村的发展是由乱到治再到发展。我们觉得特别中肯,也很形象。咱村里有这么大的变化,源于这些年来各级领导干部对这片热土的惦念、村干部勇担肩头的重任,以及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加油干。照这样的势头,七亘的未来大有希望。”

  故事在传颂 精神永流传

  山陡崖崇,谷深川长。七亘村四面环山,重峦叠嶂,崎岖山路绕山盘旋,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不是著名战斗七亘大捷,这个深藏太行深山的小村,会一直默默无闻。

  硝烟散去。如今,七亘大捷纪念馆就建在这巍巍青山上。山道两侧的汉白玉石柱就像一座座丰碑,叙述着当年的豪壮。如今,依托“红色+绿色”生态资源,七亘的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重头戏”。

  “七亘人民在抗战时期是英勇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一辈又一辈。”董新河说,“这几年,七亘村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大家骨子里带着红色基因,听着抗战故事成长,受先辈精神的滋养,有劲头干事、有意愿发展。我们必须把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用足,把我们祖祖辈辈守护的生态资源用好。”

  事实上,有着红色基因的七亘,发展过程中也走过弯路。

  年以前,七亘一度是有名的“问题村”,干部队伍不稳定、村里矛盾重重。没有稳定的环境,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年,七亘村支“两委”换届,上级组织动员在外做生意多年的董新河、董桃红响应平定县能人“燕归巢”的号召,回村带领大伙儿发展。从小生长在村里的两个人,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又放不下自己经营多年的事业。一番思想斗争后,董新河先回了乡,在他的“游说”下,董桃红也返乡和他搭起了班子。

  新的“两委”主干到任后,组建村支“两委”班子,逐步理顺了村里的各项事务,开始筹建基础设施。但钱从哪儿来?董新河从自家企业“挤”出50多万元买建设材料,董桃红把女儿的8万元嫁妆钱拿出来“救急”,支委董会忠和村委会副主任董建林分别把家里刚卖了玉米的5万元和多年攒下的1.8万元拿了出来……在村干部的带动下,七亘村村民从观望到参与,全体“上阵”干了起来……

  环境稳定了,人心凝聚了,村民发展的愿望越来越强。“有目标,才有希望,就有动力。我们制订了2个‘五年计划’。年至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给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年至年,工作重心转移,打造全产业链,让村集体经济翻番,许多村民在村里有活干、赚得多。”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董桃红说。

  一口唾沫一个钉,立下的目标必须努力去实现。董新河和董桃红带领“两委”班子成员深入群众,了解大家的所思所想所盼。“没有水,啥也干不成。”村民的意见很集中。

  年11月,秋收完毕后,打深井进入实施阶段。1个月的时间里,2个专业打井队打了4口井,可依然没出水,无奈地走了。村干部不死心,又到河北井陉请了一个打井队,接着干。打井队日夜干,董新河、董桃红就和村干部一起守在工地。漆黑的夜里,即便裹着军大衣,但人们依旧冻得直打哆嗦。比起这种冷,他们的心更冷——打井深度到了米,还没出水。

  “还能打出水吗?”董新河问打井队。

  “我们觉得这儿应该能出水。”打井队长回答。

  “往下打!”漆黑而静寂的夜里,董新河的声音格外响亮。

  ……

  米,终于见到了水。“出水了,出水了!”凌晨,打井现场传出人们沙哑而兴奋的喊声。一股寒冷的井水喷涌而出,溅在大伙儿的脸上、身上。一个个四五十岁的汉子笑着、跳着,像极了得到宝贝的孩子。

  趁热打铁,村里组织人员迅速铺设管网,建起了17个取水点。投资万元、多次的尝试和坚持,终于让七亘人结束了靠旱井吃水的日子。有了水,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升,产业发展也更有希望。

  煤改电、旱厕改造、改造村中道路……一项项改善人居环境的工程让村容村貌变得越来越美。

  深挖“红”“绿”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

  仲夏,杏子成熟。黄澄澄的果子缀满枝头,鲜艳的色泽、诱人的果香,让人垂涎欲滴。一些从城市来此的游客在七亘参观完红色景点,就到村里享农趣。

  采摘,是七亘村旅游产业的“招牌”。年,村里种植了多亩樱桃、苹果;年,种植了亩樱桃、寿桃。村里还零散种植着杏树。如今,这些果树全部挂果,春季、夏季、秋季来村里,总有能采摘的果子。

  七亘村历史悠久,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独特的村庄格局与地质奇观。年,平定县政府在七亘村修建了七亘大捷烈士纪念园,并竖立了“七亘大捷”纪念碑。近年来,七亘村按照“红色+绿色”的思路发展乡村旅游,成立了旅游公司,依托当地红色旅游资源,对七亘村进行开发管理运营,先后建起了刘伯承广场,修复了平东抗日政府旧址、陈赓住宅旧址等,建成了主题鲜明的党员教育现场教学点和党性教育基地……旅游业步入快速发展的道路。

  依托广利源种植专业经济合作社,七亘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村里还引进了山西春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连翘茶制茶基地,并配套提供民宿餐饮服务。这几年,七亘的各项产业发展得越来越红火。作为村里的龙头产业,旅游产业更是风生水起,去年到村里的游客就有10万余人次。

  “七一”前,七亘又迎来了旅游旺季。老党员董瑞生主动当起讲解员:“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全是“土话”的讲解词,更令人动情。

  屋子变成了农家乐,屋后是几分菜地、几株杏树,村民董建绒笑意盈盈地招呼游客摘杏子、吃农家饭。“村里发展旅游,大伙儿在村里就有干的,生活越过越好。咱赶上了好时代,又遇上了这些好干部。”董建绒说。

  大力招商引资描绘美好未来

  “今年是七亘村历史上项目开工最多的一年,预计当年就能完成建设投资万元。”董桃红说着,掰着手指数起了村里正在干的6个项目:七亘大捷烈士纪念馆扩建项目、红色遗址修复项目、陈赓故居修复项目、红色景观大道扩建项目、蓄水工程、党性教育基地培训中心建设项目。

  说起他们这么“赶”的原因,董新河打开了话匣:“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但如果留不住游客消费,对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促进村民增收没有意义。因此,产业升级、发展重点转移是我们第2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这些项目投用后,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就能增长万元。”

  筑巢引凤出实招,招商引资见实效。“去年,咱村引进了河北圣东集团,计划投资1.5亿元开发建设七亘红色旅游基地。咱村今后五年的发展有了初步规划:建设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月亮湾蓄水工程、主战场烽火台、铁索桥、卧牛峰环村步道、七亘军事体验中心……过两年,咱们还要设计编排七亘光影秀、七亘大捷情景剧等,利用村里的闲置窑洞打造民宿,开办美食街,吸引游客住下来,享受天然氧吧,细细感受红色文化。”董桃红打开了一本七亘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一页页精美的规划图描绘了七亘的未来。

  “有这么多工程,俺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干。”“将来,咱在美食街摆摊,卖特色美食。”“管理景区也需要不少劳动力。”……炎炎夏日,忙碌完的村民在村口的树下歇乏,你一言我一语地打算。

  “只有拼出来的幸福,没有等出来的辉煌。”七亘村一面影壁上的话,就是七亘发展道路的真实写照。任继萍文/图

记者手记

  七亘“红”“绿”交融,用自己的“内涵”和“颜值”,让更多城里人在这里寻到了那份情怀。

  从过去有名的“脏乱差”后进村,成为如今在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乡村治理等方面都可圈可点的“后劲”村,七亘村的变迁来源于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带来的干群一心谋发展产生的内生动力。在这个内生动力中,有基层干部对村里大小事“时时放心不下”的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底线思维,有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使命担当,还有念兹在兹、枝叶关情的民生情怀。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董新河总结他们干事创业的“要领”——情怀、胸怀、高度、格局。正是这八字“要领”让全村在面临种种困难时找到了攻坚克难的突破口。有了这样的“要领”,七亘村才能干群一心使出全力谋发展,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