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宝斋农耕文化博物馆创始人周树春做具有社

北京医院雀斑治疗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926/9491804.html

  国际在线辽宁频道消息:从远古的透闪石玉质耒耜、商周的青铜农耕工具,到明清的精制马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业机械化物品……一座万宝斋农耕文化博物馆,浓缩了中国年农耕历史。

参加万宝斋农耕文化博物馆专家研讨会的部分专家学者摄影高福东

  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的版图上独立成章,核心推动力便是农耕文化。而真正意义上的“耕”,则源于农具的出现。对于这个“根”,从普通农民成长起来的万宝斋农耕文化博物馆创始人、大藏家周树春,有着深入骨子里的执着。

周树春被授予“中国最具社会责任感的收藏家”荣誉称号供图万宝斋农耕文化博物馆

  缘起:千年文物散落乡村他担起历史责任

  近日,在由《中国人才报》、爱心中国杂志社、《成功之路》栏目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庆祝建党周年,时代楷模爱心中国公益人物推选活动”中,周树春被授予“中国最具社会责任感的收藏家”荣誉称号。

  从黑龙江北安的一个普通农民到成为创新型农业科技企业家;从偶然接触到农耕文物到创办万宝斋农耕文化博物馆,周树春的人生之路,始终脚踏实地。

  年,高中毕业的周树春回到家乡黑龙江省黑河市北安市石泉镇团结村务农,他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在有限的土地里产出更多的粮食,怎样才能让乡亲们摆脱贫困的生活。为此,他曾跑到哈尔滨学习食用菌技术,并试验了当时世界领先的地膜覆盖技术。

  年,周树春被东北科技种植联合会吸纳为会员,并开始粮食、蔬菜、苗木优良品种的繁育。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他把攻关突破口定位在种子领域,数次请教东北农大大豆育种专家王金玲、研究员杨庆凯,合江农科所长刘忠堂及黑龙江农垦科研所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吴陆弟等中国顶级的大豆育种专家,最终成功育成“王中王大豆”等一批更新换代优良品种,并为广大农民无偿提供服务,带来了不小的社会经济效益。

  此后,周树春当选为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省劳模、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农村青年星光带头人、高级农艺师等。他创办的北安市新优作物研究所,是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四省区较早进行民营育种的,被评为省级名优新产品企业和省级科技型企业。在年“十一”期间,周树春以劳模身份应邀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办的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庆祝活动。

周树春以劳模身份应邀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办的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庆祝活动供图万宝斋农耕文化博物馆

  然而,一个偶然,让这个痴迷于土地的人对土地承载的厚重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年,周树春到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考察农业合作项目,在一户农民的院子里看到一件奇怪的石器。这件石器是农民从地里捡来的,同村其他农民家里还有不少其他模样的类似石器。

  这些模样奇特却又似曾相识的石头,对周树春产生了莫名的吸引力。完成考察任务后,他又来到这个村子,一件一件石器被村民送到他的眼前。精心细看之下,他发现有些竟是玉质工具。一种无以言表的感觉告诉他,这些被农民捡来随意扔在一边的石头是宝贝。

  后来经有关专家鉴别,这些石头是几千年前的古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始工具,是农耕文明发展传承的实物证明。但是,这些存世几千年的石器却被随意弃置在杂草丛中,一但毁损将成为永久的遗憾。

专家学者参观万宝斋农耕文化博物馆摄影高福东

  在周树春看来,农耕文化在中国从未间断,各类农具亦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当下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农耕农具也逐渐不再被需要,有的人家甚至将农具当做废物丢弃。面对这一情况,周树春深感忧虑,他说:“时间久了,传统的农村乡情文化会消失,年轻人甚至不知道农耕器具为何物。”

  对历史负责、对后代负责的责任感,让周树春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农耕文化实物收藏之路。他走遍乡村搜集中国史前人类生产、生活的农耕工具,又通过多种渠道在全国各地寻访收集农具。他的收集范围北起黑河,南至三亚,其中石质、玉质、铁质、木质农具品种全,种类多,开垦、播种、除草、收割、脱粒加工等各类工具形状各异。而各种型号的拖拉机等近现代机械化农具都陈列在博物馆的室外,远远望去,犹如一个大型农机展。

  如今,在天津市武清区,周树春的博物馆收藏的农具有多个种类,数量达到余件。

  每当凝望这些在时光中变得斑驳的农具,周树春脑海里就会想象出农耕时代的劳动场景,这是一个曾经的农民饱含深情的回望。他总觉得,这样的画面不应该只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这里的每样东西都有一个故事,我希望有一天能把所有老物件汇集起来做一个展示,让下一代也来领略曾经的农耕文化。”周树春说,“我争取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农耕用具都收齐,国外比如东南亚、俄罗斯等地的也尽可能收集一些。”

  发现:史前农耕文化与玉文化交相辉映

专家们品鉴藏品摄影高福东

  年,周树春在北京组织举办“探索中国农耕文化,填补国内古代农业玉石工具展览展示的空白”研讨会。年、年及年,他又先后三次在天津举办“弘扬农耕文化、传承历史记忆”农耕文明、农耕用具发展交流研讨会。国务院参事刘志仁,国家农展馆原馆长王秀忠,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郭大顺,智库专家李威等专家学者到会共同探讨中华农耕文化的弘扬、传承与保护。

  郭大顺说,农耕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基石,中华农耕文化史就是一部以石质、玉质、木质、铁质等农耕工具为主线的人类农耕文明。周树春收集的农耕藏品,以新石器时代到辽金时代西辽河流域为主,年代基本连续,历史价值较高。

  刘志仁在研讨会上表示,在他参观过的与农业有关的展览馆中,万宝斋农耕文化博物馆是迄今为止他看到的农业工具、农业机械最全的农业博物馆。这里展出的数百件珍贵农具文物,再现了神农创耒到现代化农业的历史文化脉络,展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农业发展史。

  农耕文化植根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养育丰厚了一代代华夏子孙的精神家园。很多中老年人在见到周树春收藏的农耕器具时,自然而然地想起自己的故乡,回味起自己儿时的生活,感受到血脉相连的乡土文化。而对青少年来说,万宝斋农耕文化博物馆为他们提供了学习、鉴赏、弘扬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一个基地。

  随着收集到的农耕用具越来越多,周树春有了新的发现——众多古代农具尤其是史前石制农具,有相当数量是由辽宁省的岫玉制成,成分是透闪石玉质。

  据资料记载,从考古发现看,我国古人制造玉器可以追溯到60万年前北京人用水晶、玛瑙蛇纹石等材料打制旧石器的时期。到距今约年前的原始社会后期,古人已经开发出了多种多样的玉制农具,玉铲、玉斧、玉刀、玉凿等农具非常普遍。

  期待:希望更多人参与办好博物馆

  为了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全面提升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办馆质量,推动博物馆事业整体发展,年8月26日,天津市人大、政协、文旅局、农学院多部门领导到天津万宝斋农耕文化博物馆进行调研。

  天津市人大原副主任、天津市农学会理事长张俊滨在调研时指出,以耕读文明传承为载体的万宝斋农耕文化博物馆,对于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的记忆,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

  天津市文旅局文博处长闫风旭说,万宝斋农耕博物馆陈列物品多、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展现了几千年来农耕文明的历史文化成果,对于发掘传承、保护利用、展示宣传农耕文明成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天津农学院院长王延文则希望,万宝斋农耕文化博物馆要深入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进一步做好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将农耕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实现由招牌变品牌的转化。

  天津市社科院原院长、现任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史瑞杰,天津市原农委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现任市政协经济委主任李森阳被周树春20余年来对农耕工具的执著和不惜一切经济代价的投入精神所感动,多次参加研讨、全力推动博物馆建设工作。

  辽宁省博物馆鉴定部(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辽宁管理处)馆员张鹏飞曾经全程参与红山大案文物鉴定工作,他对万宝斋农耕文化博物馆里的藏品高度   为了传承农耕文化,周树春四处奔波、潜心收藏,一路走来,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财力,他担得起“最具社会责任感的收藏家”这个称号。

  周树春表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希望企业家和更多社会力量一起和他办好万宝斋农耕文化博物馆,积极参与博物馆事业发展、丰富博物馆门类、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源向文物文化领域聚集,不断弘扬农耕文化、传承历史记忆,让中华民族农耕文化活起来、动起来、展示出来,让农耕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农耕文化,了解中国悠久灿烂的文明史。(文张士龙王兰)

来源:国际在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