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收侧记丨以前手工割麦一个人一天只能割一

“我叫姚善学,今年66岁,从十三四岁就开始收麦子了。”在山东济宁市微山岛,铁道游击队曾经的根据地,一个叫古留村的村庄里,村民姚善学家有一片四五亩的小麦田,岛上地理位置特殊,之前农机开不到岛上来,收麦子都得靠人工。

04:33

姚善学见证了古留村的生活和生产变化。新京报记者王巍拍摄并制作

以前一片地,一个人要干5天

说起手工割麦子,姚善学说,那会儿可苦了,“我从十三四岁开始收麦子,那会儿我家四五亩的麦子,我一个人得收5天,忙活一天也就只能割一亩地。”姚善学说,收麦子的时候早上三四点钟天还没亮就要起床,“那会儿天凉快,一直要干到晚上五六点钟。”6月中旬的微山湖,已经能感受到暑热,尤其是中午太阳直射,“现在这会儿地里看不到啥人了,热得没人干活,但以前我们收麦子那会儿,中午也不能停。”姚善学说,以前割麦子一天都耗在地里,早上从家里带点水和粮食出来,放在地边上,渴极了就喝两口,手下的活儿根本不能停。

那时候干活儿虽然累,但还得感谢能暴晒的好天气,“最怕变天了,要是天不好了晚上天黑了也得抢收。”姚善学说,以前岛上还没通电的时候,晚上干活儿还得点煤油灯,但那照亮也照不了多远,只能顾着眼前的一点点摸索着干活。

古留村村民姚善学向记者诉说着过去手工割麦子的岁月。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姚善学家里现在还留着两把以前干活儿的镰刀,有一把老镰刀从他十三四岁就开始用了,“这是我刚开始割麦子时候用的,家里老辈人留下来的。这个刀柄和刀刃还是手工安上去的,后来坏过一次又修好了。这个是新点的镰刀,说新也不新了,也有十来年了。”这把稍微新点的镰刀姚善学平时还在用,有时候割割麦地边的杂草,干点边边角角的农活。自从十几年前,岛上来了第一台收割机之后,再也不用手工割麦子了。

第一次见收割机,几乎全村人都来了

回想起第一次见收割机,姚善学说大概在20年前,岛上来了第一台收割机,“当时岛上渡轮还没这么大,一次只能拉一台机器,还颤颤巍巍的,当时全村的人差不多都出来看了。”姚善学说,以前在电视上也见过收割机,知道这个收得快,“好家伙,但也没想到收得这么快”。

还是面前这片四五亩地的麦田,机器第一次来的时候不到一个小时就都收完了,“那快啊,当时村里人都跑到田边上看。”但是,姚善学说,第一次来的机器只是放倒麦子,省去了割麦子的工夫,没法自动脱粒,还要放到晾谷场上晒,他指着不远处的麦田说,以前就放在那儿晒,后来渐渐也不需要了,“现在的机器真厉害,一下就到位了,割麦子、脱粒、粉碎秸秆,我们在旁边等着接就行了。”

今年麦收,姚善学记得很清楚,“大概5月25日就开始收了,我们这个岛上每年都比外面早半个月。今年收麦子可热闹了,5台机器,我们村的田一天就收完了。我家这块地,也就几十分钟。”

收完麦子第二天,播种机就来种玉米种子,十来天过去了,现在已经能看到小绿苗,“种下去后还没下过雨,天气预报说过两天就要下雨了,这一下雨长得就快了。”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张树婧摄影王巍

编辑唐峥校对陈荻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