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伟
会馆最早起源于汉代的京师中,当时只是作为京师中同郡人的邸舍,南宋时的杭州开始有人将邸舍的功能发展成为同乡人谋公益的组织,而会馆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至清代最为盛行,并已逐渐发展成为外地工商行帮机构。
海城历史悠久,明清时期更是成为我国北方的商业重镇,清初的复垦与招民不仅促进了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也刺激了商业活动的复苏与繁荣,会馆作为一种新的民间商会形式也在海城应运而生。海城的会馆多建于清康乾时期,主要有建于海城城内的山西会馆、山东会馆、直隶会馆,建于牛庄城内的冀兖青扬会馆,建于腾鳌镇内的三省会馆(后名为三会公所)。
山西会馆是山西商人在明清年间在全国各地晋商所到之处联合捐资建设的共同聚会、娱乐、议事的场所。狭义的山西会馆是名称中带有山西会馆四个字的,广义的山西会馆还包括有山陕会馆、全晋会馆、西晋会馆、秦晋会馆等等。所有山西会馆的共同特征有二:一是都拜关公,有关帝庙或关公殿;二是都有戏楼。山西会馆是明清商人会馆的典型代表,其内在的商业议会、资本运作体制等等对今天的商会、商人会馆等等的运作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山西会馆的整个建筑由山门、钟鼓楼、前殿、后殿、东西配房及戏楼组成,集悬山式、歇山式、硬山式建筑风格于一体。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古朴的山门前有立体石雕大狮子两尊,三楹的建筑结构为歇山式。两边的角门上分建有钟、鼓二楼,使整个山门看起来更加肃穆壮观。前殿是山西会馆的点睛之笔,它建在石基的高台上,采用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正门额上有“关帝殿”三个大字,两侧各有“千秋正气”“万古英灵”的匾额。四根朱色圆柱上书有两副对联:外联为“亘古一人,大义参天”;内联为“赤兔青龙,忠义千秋”。房顶正脊上建有一座小庙,脊中间插有“穿天戟”三根,脊两端是龙形大吻。
年12月20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将山西会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海城博物馆。
海城山东会馆建于天后宫内,供奉海神娘娘。于清乾隆元年(年),由山东黄县同乡捐资购地所建。位于海城大南门内迤西,有正殿五楹,地楼三盈,东西配庑各五楹,戏楼三楹,耳房三楹。因山东商人多往来于海上,为求保佑渡海行船的安全,故将其馆建于天后宫内。
海城直隶会馆建于三义庙内,位于海城大南门内,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年),有正殿三楹,大门一楹,西院正房五楹。民国时为商会会所。
与海城的山东会馆同年(乾隆元年、年)创建的还有腾鳌的山东、山西、直隶三省会馆,后名为三会公所,原为商号会议之所。
三会公所占地面积三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千三百余平方米,现有清代建筑二十九间,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大门位于西南向,面西而开,为穿堂式建筑,进深7米、宽3米,南北两侧有门房,面阔二间;入门即为外院,外院正房正南方有影壁一座,现位于民居院内,为青砖砌筑,长5米、高2.5米、厚0.38米。外院有正房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东西厢房各五间,正房两侧各有角门可通内院。内院有正房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会所房屋皆为间檐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大体保留了清代建筑风格。建筑群主体建筑保存较好,布局完整,砖雕、木雕等装饰保存完好,清晰可见。据“腾鳌堡三会公所碑”记载,“因原海邑腾鳌堡设立的三会公所年久、简陋、窄小,宛成兴经管商会之事时,率全会等人欲在光绪十九年(年)春开始重修三会公所。但旧基东逼河干,因此买土地一角,沿东拓扬四五丈,西北宽三十余丈,盖屋十余间及内院。光绪二十年(年)春,又复修外院房二十余间,至秋季竣工。经统计搜求木材、购买丹青合银七千两,开示清楚以示清白。即立碑,望后人继修馆垣,又为举事者寄予厚望。”此碑为研究海城地区光绪年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海城清代的五大会馆,在海城工商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促进了海城经济的繁荣,同时也促进了海城文化的繁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会馆文化,在此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对海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者/来源:临溟夜话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