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百年前的中国古代冬天有多冷明清小冰期是

北京根治青春痘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kycg/210313/8743276.html

公元年至年,各种古代文献都在陈述着同一个事实:这段将近年时间里,中国发生了大规模极寒天气,尤其是到了冬天,寒冷到极点。

那么寒潮之下,到底冷到什么程度呢?简而言之,不仅北方寒冷加剧、降雪变得更多,就连一向温暖的南方,比如广东、福建等地,也出现了大范围的降雪,河流都结冰了不能行船。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气候宜人的海南岛都下雪了!

据记载:正德元年,万州(今海南万宁县),撒盐飞絮随风度,霎时白遍东山路。

由于这段时间正处于明朝嘉靖至满清道光年间,学术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明清小冰期”。不过这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入小冰期。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竺可桢(~)就曾经对我国历史上的气候做过研究,发现近年来,一共有过四次小冰期。而且每一次小冰期都带来了社会动荡,甚至改朝换代:

第一次小冰期出现在商朝末年到西周初年时期(公元前年周朝建立),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第二次小冰期出现在魏晋时期(公元年开始魏晋时期),冬天结冰是很常见的;第三次小冰期出现在唐末五代时期(公元年开始五代十国),年平均温度比现在要低1℃左右;最后一次就是“明清小冰期”,年平均温度比现代低1-2℃。

史料记载下的明清小冰期

学过地理的人都知道,我国的零度等温线通常是以淮河、秦岭一线为基准。一般来说,在冬季这条线以南地区的河流通常不会结冰,更别提会结很厚的冰了。但在明清小冰期,长江曾结冰一个月,洞庭湖冰厚达一尺。

试想下连长江都能结冰,当年那种冷到刺骨,凛冬将至的画面下生活的老百姓到底该有多么无奈。那么先来聊聊,史料记载下的明清小冰期:

1、据《江南通志》记载:明孝宗在位期间,有两年冬天发生了寒潮(年、年),湖南的祁阳江水冻结、浙东余姚江水冻结。江面都能冰封,可见当时的天气寒冷到什么地步。

2、据《广东通志》记载:明武宗正德四年(年),广州潮州下了大雪,雪能有一尺厚,一尺大约32cm。要知道现在广州最多能见到稀有的雪花,在明朝居然能下雪到差不多膝盖的位置。可见现在的广州跟明朝相比较,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3、据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北游录》记载:农历年十一月,京杭大运河的吴江段冰冻三尺多,而且是从吴江一直冻到了嘉兴。当时只能靠壮士凿冰,船只才能行走,但每天只能前行3~4公里。要知道阳历十一月运河竟然封冻,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从而也能看出顺治年间,江南天气的寒冷。看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应该再加上一点,极寒天气除外了。

4、据清朝叶梦珠《阅世编》记载:江西柑橘一直以来都是上贡给朝廷的,在当地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种植并以此为生。然而在明清小冰期这段时间里,橘树常常被冻死,就更别奢望收成了,有的果农甚至吓得不敢再种橘树,毕竟明知道肯定会赔本的买卖都不傻。

其实这还不是明清时期最冷的时候,当时间轴来到光绪六年(公元年)后,中国南方逐渐转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的寒冬,中国再次遭遇极寒天气的反弹。专家们经过此前的极寒数据分析,保守估计当年这个寒冬或许是中国南方地区经历的最寒冷的冬季。

北方本来天气就冷,年草木被冻死,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上海的黄浦江和吴淞江也在冬天冰封了;苏州太湖也是冰厚约一尺;浙江嘉善下雪后,下了两天两夜,平地就积三尺厚雪,三尺也就相当于1米。

这还不是最夸张的,浙江德清一天雨雪,冰冻就能四五尺厚,试想下当时如果有人想要外出办事,估计很容易在雪海中迷失方向,整个大地就像是一个迷宫般,眼睛能看到的就是大雪。此外江西南昌农历十二月大雨雪,禽卵成冰;湖南永宁,麻雀被冻死,不计其数;

据《光绪太平县续志》记载:河流尽冻.不能行舟,花木多萎,百岁老人所未见。

由此可见,明清小冰期真的是冷得让人绝望,影响范围之广,实属罕见。随着气温低下,给人们的生活,社会的稳定都带来不利的影响。小冰期之所以能被后世记住,其实还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引起的社会动荡,让我们不得不记住。要知道明清小冰期的影响下,灾难频发,人口锐减,老百姓苦不堪言,甚至有学者称,它促使明朝加速灭亡。

其实这很好理解,试想下,虽然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但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受影响,老百姓可以吃得饱穿得暖,那这样的冰期最多就是让人觉得难受点,而且肯定也不会每个地方都记载这段不寻常的天气。那么话说回来,明清小冰期下有哪些灾难?

一、干旱、水灾频发导致粮食短缺。

现在公认的小冰期特征就是冬天寒冷,夏季干燥。这样的天气对于农作物的种植极为不利,毫不夸张的说就是灾难。据记载,明朝末期由于夏季干旱,植物大规模的死亡,导致粮食供应不足。而旱灾随之而来的就是蝗灾,让当时的粮食作物产量更是雪上加霜。

此外明崇祯年间,黄河流域连年干旱,河北基本上都看不到河水,都干的只剩下河道。明朝灭亡的前,浙江也出现旱灾。

旱灾之下必然庄稼绝收,就出现一种惨无人道,又无可奈何的事情,那就是人吃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德平县志》记载:“大旱,人食草木,有骨肉相食者。

俗话说大灾后必有大疫,瘟疫开始爆发,尤其是明末鼠疫大规模爆发,由山西开始到北京爆发,这场鼠疫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保守估计超过五分之一,在街道上都看不到小孩子的身影。原本繁华的京城人人自危,谈疫色变。

《明季北略》:崇祯癸末,沿街小户,收掩十之五六,街坊间的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二十余万也。

二、天灾之后,必有人祸

小冰期导致粮食不足,又带动其他自然灾害连锁反应后,导致明末出现了人口锐减现象,流民四处逃窜。外加上明朝末年,贪官污吏横行,东林党人跟宦官争权夺利,民不聊生。老百姓为填饱肚子只好揭竿而起造反,人祸开始上场。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刚开始都是因为天灾而起义。

此外对于北方游牧民族女真人部落来说,气候寒冷导致马牛羊吃的牧草枯竭,喝的水源干涸,多年来实行的畜牧业的生活方式遭受到极大的挑战,所以为了生存,必然挥刀南下。恰好此时明朝因小冰期动摇了内部的统治基础,导致农民起义不断,朝廷需要耗费精力镇压内部的起义和缓解自然灾害带来的社会动荡。

所以满清的入关南下也算是钻了明朝大厦将倾的空子。毕竟明朝除了平叛还要抽取资源抵抗外在压力。内外夹击之下,原本已经满目疮痍的明朝分身乏术,导致气数已尽。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明清小冰期的发生呢?有人认为,由于发现新大陆后,印第安人的大量减少,使得烧秸秆之类的活动骤减,导致温室效应消失,才导致冰期,这点有点无稽之谈了,那是不是可以说,我们现在多烧点秸秆啊,稻草啊,地球就不会再出现小冰期了呢?所以这个观点当不了真。

反而我认为天体的运动使然更加令人信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小冰期在时间上或多或少都有点循环规律:如果按照院士竺可桢所说,第一次跟第二次小冰期间隔了年;第二次到第三次间隔了年左右;第三次到第四次间隔了年。那会不会有第五次呢?这个不好下结论,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但不管怎么说,明清小冰期持续了近三百年,它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导致人口锐减,老百姓生活也是十分凄苦,是值得我们警醒并早点想到应急预案,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4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