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张由抗日根据地发行的纸币,诞生于辽宁

北京青春痘主治医院 https://m-mip.39.net/m/mipso_8743253.html

(之十九)

一张桔红色纸币,中间图案是山海关城楼,面值壹圆。

这是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发行的纸币,这套纸币还另有壹角、伍角、拾圆三种。

这种纸币叫“军用流通券”,年5月在辽宁盘山县沙岭镇、台安县高力房镇等地发行,发行方是盘山义勇军。

下图为在驻地休整的义勇军。

盘山义勇军是一支没有政府支持的民众武装,又无法获得关内的民间援助,无饷无粮,一切军费都要自己筹集,因此,建立稳固的根据地,获得当地百姓支持是生存的必要条件。义勇军首领张海天深知这一点,在队伍活动的沙岭、高力房一带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发行“军用流通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挤出并顶垮原“东三省官银号”发行的“红蛋壳”纸币和原“奉天公济平世钱号”发行的“奉票”,但对大人头、小人头两种大洋不排斥,继续流通。大人头是指袁世凯头像的银币,小人头是指孙中山头像的银币,面额均为壹圆。

盘山义勇军发行自己的新币,既解决了军需供给,也使管区内的金融独立。

造币厂设在台安县高力房镇十字北大街,从沈阳请来了印刷技术工人和雕刻技术工人,又托人从沈阳偷运出老式套色印刷机、石印机,以及纸张、油墨、各种药剂等。

年秋季,钞票正在印刷中,突遭营口“王回子”队(王殿忠部队)和海城张金声“白脖儿”队的袭击,造币厂遭到破坏。

由于发行时间短,发行量小,且战乱频仍,这套纸币目前尚未发现实物,仅存于史料记述。

解放后,在造币厂的原址建成了高力房镇供销社收购站。后来,收购站也不复存在,周围皆是鳞次栉比的商铺。镇政府工作人员和附近居民对造币厂的情况一无所知。

当地居民刘世堂指着一面青砖墙说:“这就是当年供销社收购站的墙,至于是不是那个造币厂的墙,90岁以上的老人才能知道。”

这面墙建成多年,修修补补,颜色不一,在崭新的居民小区和商网中独具沧桑感。

据史料记载,当年为了巩固根据地,与鬼子长期作斗争,张海天施行严明的纪律,规定了“四不准”和“十六字令”的军纪。

“四不准”:不准抢劫群众财物;不准强奸妇女;不准骚扰百姓;不准投降日寇。

“十六字令”:杀富济贫;抽粮抽款;替天行道;违者杀头。

同时还规定:凡队伍散居民宅,在百姓家吃饭时每人每日要交大洋一角,作为饭费。

当时,在张海天的队伍里流传这样一句口号:“人人都有家,我们都是从老百姓中来,义勇军就是老百姓……”

义勇军与当地百姓的关系十分融洽。在蔡宝山所部活动的区域内,流传着这样几句民谣:“天下第一团,七百好儿男,保护老百姓,不要一分钱。最先打营口,又把大洼占,消灭日本鬼,保卫咱家园。”

盘山义勇军还向各屯派出工作组,任务是维持治安、调解纠纷,并随时宣传义勇军打鬼子的计划和取得胜利的消息。

张海天爱才惜才(他出身贫寒,给地主当过长工,在警察所做过杂役,看不惯胥吏们巧取豪夺而投身绿林),在义勇军总部,除了有纪亭榭、高鹏等爱国大学生外,还设有四个“搬垛”先生。“搬垛”都是饱学之士,有的执教多年,有的从政数载,被请来负责义勇军的文秘、文书之事。

下图:盘山义勇军使用的文书。

未完待续

文字:于海楠

摄影:杨光

策划:生姜乌梅

资料图片来自盘山沙岭抗日义勇军纪念馆。

转载使用,请获取授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