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是百兽之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寓意吉祥,人们视虎为神灵的化身。于是,人们在中堂上写“虎”字,画老虎,以求辟邪消灾。将军的营帐称为“虎帐”,勇士被形容为“虎背熊腰”,奔走起来虎虎生风。
老虎山、老虎屯、老虎沟、打白虎村、老虎岭、卧虎峰……
鞍山地区诸多地名中蕴含着“虎”元素,或体现山川形胜,或源自古老传说、历史典故,抑或表达人们对风趣雅致、福寿康宁的美好愿望。在FM99.5鞍山交通广播《鞍山老故事》节目中,鞍山史志专家、鞍山师范学院国学中心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郑激宇,讲述了鞍山境内十九处和老虎关联的地名。记者为此采访了郑激宇,一起来探寻鞍山地区以虎为名的住区街巷、风景名胜,解析鞍山地名中的“虎”文化。
境内多山虎频现身
虎作为一种猛兽和古代图腾崇拜物,是勇猛精进、雄强威武的象征。它是兽中之王,镇山之主,古称“山君”或“圣兽”,斑斓健美,吼声如雷,百兽震恐。
中国虎文化源远流长,在文字、语言、诗歌、文学、雕塑、绘画、戏曲、民俗,以及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据考证,中国有世界最早的万年的古中华虎化石。中国最早的虎图像,可以追溯到距今多年的高庙文化。
鞍山地方史志上鲜有虎的记载,这不意味着鞍山古代没有老虎。依虎的习性,鞍山境内多山,山间草深林密,为老虎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环境。由于虎的频频现身和传统文化中的虎文化崇拜,鞍山出现了不少以“虎”命名的地点,留下诸多文化痕迹,或有形似,或兼神威,或祈眷佑。
资料佐证全域有“虎”
据鞍山市年《行政区划手册》记录,鞍山市各县(市)、区均有带“虎”字的地名,包含村庄、山峰、景区等的名字,其中又以山名(含山岭、山峰等)最多。可以说是全域有“虎”。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鞍山地名典故》记载了齐大山附近老虎峪的更名历史。相传齐大山下的村子,曾有牛倌在附近草场放牛,偶遇山中老虎出来觅食,其中一头黑牛初生牛犊不怕虎,与老虎相斗,因此当地百姓就将老虎出现的山沟称作老虎峪(位于今齐大山镇东南方向),而判甲炉则得名于与老虎相斗的黑牛。
千山大安寺白虎殿因传说得名。大安寺北峰有一处遗址,据传是唐王东征时在此设置白虎殿用来议事。白虎堂曾隐喻为古代军机重地,而大安寺白虎殿只存在于史志文献中。据《满文老档》记载:“天命六年六月十三日巳时,汗赴鞍山,视察筑城。”努尔哈赤曾多次在西鞍山留宿,也两次到过白虎殿。而大安寺也是虎传说最多的地区之一,附近的白虎蹲石相传薛礼曾在此疗伤。石棚卧虎,在今大安寺景区观音洞,相传曾有老虎与僧人一同在此修行。
千山龙泉寺的卧虎峰因形似得名,郑激宇收藏的一份上世纪初千山地图上标注了“北卧虎峰”。《千华山志》记载:“峰巅卧虎(卧虎峰)自西阁上北望一峰,巨石如虎负隅蹲踞,石理斑斓如缟纹。”书中记载香岩寺的虎穴峰为“寺西北高峰,形如下山之虎,腋下通明。”
在鞍山带“虎”字的地名中,有的因山形地势似虎得名,有的是当地曾有虎出没而得名。比如,老虎山、老虎屯儿、打白虎村、老虎洞沟、老虎沟,甚至深山密林中的“老虎洞”。鞍山地区山林有洞,有老虎生存的古环境,民间相传这里有老虎出没,但这些传说随着时间流逝、山河变迁,渐渐湮没在历史中。
资料显示,岫岩地区山陡林密、群峰深壑,因此留下不少“虎迹”,如老虎山、老虎洞、卧虎山、老虎岭、虎沟、虎岭沟、石老虎沟……
岫岩大营子镇大营子村“老虎沟”,以物产丰富、野生动物、野生水果众多而闻名。
关于老虎沟名字的来历,据村民描述,新中国成立前因为此沟森林茂盛,水源充足,加上野兔、狍子、獾子等动物繁多,是老虎理想的栖息地。之后果真来了只老虎,盘踞在此。原先人们可以随意进山采山菜、摘野果,老虎进山之后,人们再也不敢进山采摘了。起初人虎相安无事,随着寒冬来临,缺少食物的老虎经常捕食村民的牲畜,后来村民将老虎驱出此地。
台安县黄沙坨镇没有崇山峻岭,竟然也出现了老虎卧子……
写在土地上的历史
郑激宇告诉记者,地名是写在土地上的历史,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地名是根据某种地理环境或社会生活特点,由特定人群以本民族语言进行命名的,保存了区域语言、地理、民族、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丰富信息,是地理环境的标志、社会生活的写照和历史变迁的记录。
因山得名的鞍山有着丰厚的历史,以及难以尽述的轶闻掌故,这些犹如散落在历史沙滩上的珍珠,构成了城市的文化积淀。从一种怀旧情绪到一种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感,郑激宇从浩繁的史料中整理跟虎有关的地名,引经据典地加以说明,保持了历史实录的严谨。
郑激宇说,他想从空间和时间的维度中寻找城市记忆,梳理城市文脉,这也是史志学者的责任。鞍山大量“虎”地名的存在,不仅是当地历史环境等变迁的见证,同时也标志着鞍山地域文化中蕴含的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更是需要传承保护的文化遗产。
全媒体记者王尤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