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台往往被认为是一处路标,鞍山师范学院政史系教授张士尊却持另一种观点……
·历史上,万里长城还有辽东段,其中一段就在台安境内……
·东晋年间,在今天新开河镇孙城子,慕容仁杀死了前燕皇帝慕容皝的使者……
八角台之谜
台安地名的由来,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
台安原名八角台,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此地为一片荒芜的大平原,行人至此往往迷路,于是,人们修建一座高台,使之犹如路标一般为旅客“指明方向”。由于所修筑的台子为八角形,意为“八方共见”,所以,这个台子叫八角台。也有一种说法:八角台原名巴家台,因有巴姓居民住在此台附近,故得名,后演变为八角台。
到了清朝末年,因八角台地处沈阳通往北京的必经之路,人来人往十分繁华。据记载:“县街四周筑有土围,由南至北长半里余,由东至西长一里余,周四里许,高七八尺,辟门四。商市栉比,梨园妓馆亦略具备,繁盛之况,逾于今日”。后来,因连遭水灾加之政局变化,八角台逐渐萧条。至年,八角台划归辽中县管辖。
见此情形,台安乡绅刘春烺、任朝武等人就联名向省府写信,申请建置。联名信详细陈述了台安的状况:八角台匪患不断,又因地处辽河下游,十年九涝。另外,离辽中县府太远,县府鞭长莫及,因此应当在八角台建置,让老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这一建议得到省府的批准,年春,开始筹备设置台安县。可好事多磨,八角台周边第一大镇是西佛镇,西佛镇的许多乡绅又住在八角台,于是,有人提议台安县府所在地应选址西佛,一番争论后,县府最终设在八角台。
年底,省设置委员崔国光来到八角台主持设置,他一面与辽中、辽阳等邻县交涉,划出这些县的一些村屯,并入台安,一面深入乡里广征民意,一年多以后,“台安”始告建成。因人们渴望八角台经过设置,真正得到安宁,于是取八角台的“台”字,取安宁的“安”字,兼与镇安(今黑山)县毗邻,故定县名为“台安”。
然而,关于八角台的来历,鞍山师范学院政史系教授张士尊却持有另一种看法,“八角台并非是一个明显的路标,极有可能是一座古塔的塔基。”接受采访时,张士尊表示:“古时,八角台并不处于交通要道,因此不需要建路标。八角台是一座古塔塔基的可能性更大些。塔是八角形的,塔倒了,塔基还在,八角台就是塔基。”多年前,张士尊曾见过八角台,“很大的一个土堆,比现在的要大许多。”
在张士尊眼中,“塔倒了、塔基还在”的这种现象在东北并不少见。“比如,锦州就有一座八角台,塔没了,只剩下塔基。”他说。如果这种推测成立,那么,八角台上的古塔又是哪一个朝代的呢?张士尊认为:“我猜测是辽塔。在东北,辽塔最多,辽是契丹人建立的,北方少数民族对佛教有亲切感,所以他们在东北建了许多塔,我在东北看到的古塔都是辽塔,其中非常典型的就是辽阳白塔。所以,我猜测八角台是辽塔的塔基。”
八角台不是烽火台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认为“八角台”曾经是烽火台。对于这种观点,张士尊持否定态度。他说:“烽火台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但是,台安境内的‘辽东长城’并不经过台安县城,所以,八角台肯定不是烽火台。”
所谓辽东长城,是明朝时在东北修建的长城。一提到长城,许多人常常会想到它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其实,长城东起不是山海关、西到也不是嘉峪关。只因为这段长城保存完好,才给人们留下这种印象。历史上,长城还有辽东段,即“辽东长城”。原来,明朝建立后,北部有元朝统治者的残余,东北有女真政权的崛起,这对明朝是极大的威胁。于是,明太祖将修建长城作为当务之急。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在东北修筑了长达千里的辽东长城。由于所建长城均处于辽东都司(明代在东北的最高军政机构)所管辖的地域内,因而被称为“辽东长城”。
辽东长城均在今天的辽宁境内,东起丹东虎山,西到绥中县锥子山下的“吾名口”,与蓟镇长城相接。其走向是:丹东至凤城,然后向北经本溪至抚顺、铁岭、开原、昌图,转而南至沈阳、辽阳、海城,越三岔河至盘山,再向北到台安、黑山,西转北镇、义县、锦县、锦西、兴城、绥中,至锥子山与蓟镇长城连接,全长里。在这道千里防线上,十里一堡、五里一台,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
辽东长城在台安境内有二段:其中一段西起桑林镇蒋坨子,经新台、富家,过三岔河进入海城境内。另一段从新四台子开始,经富家、新华农场,折而向西南入盘山境内。在这段辽东长城上,还有一座“平阳堡”。平阳堡就在今天新华农场城子村内,据史料载:城内有石铺马道和驻兵营房余间。由于地处辽河天堑,是通向辽西的桥头堡,所以,平阳堡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年,在这里还发生了一场令明王朝汗颜的战役。这一年,努尔哈赤率清军渡过三岔河向辽东进军。首先经西平堡(今大洼古城子)一役,打开了明军防守的一个缺口。继而又在平阳堡与明军交锋。此时,因守城明兵畏敌逃跑,不但使平阳堡陷落,还使镇武堡(今盘山高升)一线明军随之大溃,最终使清军攻克北镇,致使辽西大片土地为清军所占据。平阳堡被占领后,清军“毁其城垣”,加之经过岁月的风霜,如今的平阳堡只能依稀辨出当年的墙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人们还在平阳堡遗址掘出过一块刻有“平阳堡”字样的石碑。目前,平阳堡遗址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险渎县的典故
虽然台安建治不够年代深远,台安的历史却称得上源远流长,汉代时,这里曾设立险渎县。
如果打开《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时期),就会发现今台安县城东南10公里处,标有“险渎”这一地名。这一地方就是今天的新开河镇李家窑村所属的孙城子。孙城子山青水秀,东距辽河4公里,西至柳河1公里。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汉王朝就在这里设置了险渎县。班固在《汉书·地理志·辽东郡》中记载了辽东郡的18个县,其中之一就是险渎县。
之所以称为“险渎”,是因为此地位于辽(河)、柳(河)之间,堤拥水抱,故取名“险渎”(渎,水沟之意,泛指河川。四渎,是古代对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合称。)《汉书·地理志》进一步解释了“险渎”的含义:“依水险,故曰险渎”。可见,险渎这个地方,由于地处辽河下游的水陆枢纽,地理和军事位置十分重要,因而险要。从西汉至西晋,险渎县一直存在。不过,西晋时,险渎县改为名“聚邑”,相当于县以下的小镇。
历史的前行,总是伴随着刀光血影。到了东晋,险渎开始屡有战事发生。据《晋书》记载,东晋成帝咸和八年(年),“虏仁初,皝庶兄建威翰骁武有雄才,素为皝所忌,母弟征虏仁、广武昭并有宠于廆,皝亦不平之。及廆卒,并惧不自容。至此,翰出奔段辽,仁劝昭举兵废皝。皝杀昭,遣使按检仁之虚实,遇仁于险渎。仁知事发,杀皝使,东归平郭。”
这段话的意思是:慕容皝(前燕国建立者,鲜卑族,辽宁义县人)是慕容廆的第三个儿子,他有个庶兄是建威将军慕容翰,骁勇有雄武之才,一直被慕容皝嫉恨,慕容皝同母弟弟征虏将军慕容仁、广武将军慕容昭因受到慕容廆的宠爱,慕容皝心中也愤愤不平。慕容廆死后,这些人都害怕不能被慕容皝容纳。于是,慕容翰投奔鲜卑族另一首领段辽,慕容仁劝慕容昭起兵废黜慕容皝。由于慕容皝事先有了察觉,反而抢先一步杀了慕容昭。然后,又派遣使者去调查慕容仁的谋反罪证。此时,慕容仁的军队已到辽河边,于是慕容皝的使者走到险渎县时,与慕容仁相遇。慕容仁知道事情败露,就杀死使者,回军占据平郭(今辽宁熊岳)。
此后,因险渎地理位置险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至唐代时,险渎被毁。从此,险渎古城逐渐颓废,今仅存遗址。遗址面积5.7万平方米,从中出土了大量的燕国刀币、汉代五铢钱和铁铧等农具,从出土的燕国刀币等文物上判断,战国时期,遗址处可能已为一座村庄,西汉时期则成为险渎县治所。
险渎遗址有如一处标志,将台安的历史定位在两千年以前。
(感谢鞍山市博物馆的大力支持)
嗨!小编安安等你好久了,快加入“微鞍山”QQ群195653,让我们现在就开始互动吧!“微鞍山”欢迎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