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气象台国家级首席预报员姚蓉(中)在工作中。图/受访者提供
△现在能随时查看实况天气图,做预报也有各种数值模式预报做支撑。——湖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刘红武
“明天早上××地区有雨”,无论是从电视上还是移动端看到类似这样的天气预报,相信你在第二天早上出门时都会带把伞。气象预报是民生大事,在我们生活中“润物细无声”。
天气预报离不开计算,现代科技蓬勃发展,老旧的气象监测手段已一去不复返。从不同年代天气预报员的讲述中,我们可真切感知时代的变化。
本报记者张沁实习生彭蓉长沙报道
当你打开手机,随时可能跳出一则天气预报,想必你已经习以为常。而这背后,其实是一代代气象人对日月风云的守望。
57年前的天气预报员守在冬冷夏热的办公室,汗水滴在油墨印刷的气象图上,对天气预报的损失不可估量。24年前的预报员用上了计算机,他们将前辈传授下来的预报经验与技术实现融合,气象人对灾害天气的预警意识越来越强。如今的预报员既能背出各种传统预报口诀,也能依靠各种先进设备“解放双手”,尤其在汛期,更加能踩准强对流天气的节奏。
潇湘晨报记者采访了湖南三位不同年代的预报员,她们见证了气象预报事业在永恒的日月风云中日益发展。
79岁天气预报员:
有时预测会下雨,半夜要听到雨声才能安心睡觉
纪英惠是湖南省气象台原高级工程师,年,纪英惠毕业后,从北京分配至湖南省气象台工作,一直从事短期预报工作。还在学校的时候,纪英惠曾实习当过一段时间的气象观测员,她回忆:“那时候和现在不一样,气象观测都是靠眼看、靠测量、靠笔记。”
“观日夜星辰,看云卷云舒”听起来十分浪漫,而气象观测员的艰辛,只有体会过的人才知道。那时候纪英惠每3小时就需观测一次,主要包括云量、云高云状、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用她的话说就是“不管是下雨下雪还是下冰雹,就算是下刀子都要进行观测”。这段经历,在纪英惠看来十分珍贵。“作为一名预报员,本身就需要有最基本的观测能力。”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一项观测数据完成后,由报务员统一发电报到北京,再接收由北京传送回来的电报,收报后将代码翻译成数据传递给填图员,填图员填完图后交给预报员,预报员再根据所填的图,画好图后再来制作预报。“过程很复杂,但是一步都不能出错。”纪英惠说。
此外,艰苦的工作环境对气象人来说也是极大的考验。“冬天冷,夏天热。”冬天大家靠生火取暖,“白天的时候人多还好,有时候晚上一忙起来,就会忘记加煤,在玻璃板上画图的时候手冻得像冰块一样,脚也会冻麻”。夏天天气炎热,长期在密闭的环境中非常容易出汗,纪英惠便需要不停用纸巾擦汗,“气象图上都是墨,要是汗滴在上面就会晕开,那造成的失误是弥补不回来的”。
纪英惠还记得,那时是清晨5点20分播报天气,她凌晨1点左右便要起床。“要把准备工作做好,图要画准确。”那时她所在的办公室和电台之间距离很近,为将信息准确无误地传到电台,两栋楼之间会把预报单系在一根绳子上进行传递。她笑道:“这样最直接,他们照着念就好,也避免出错。”
除了工作环境极为艰苦外,对纪英惠来说,技术上的困难是最难克服的。她回忆:“90年代才开始用雷达资料做短时预报,但那时候的数据不准确,大多数时候我们靠的还是经验。”
以年特大洪水为例,当时纪英惠观察天气图发现,影响湖南的特大暴雨是一条较稳定的长江流域切变线,并且从四川盆地不断有小低涡东移影响,小低涡不断叠加,使湖南的暴雨一次次形成,造成了长江流域和洞庭湖区域的水位暴涨。“那次特大暴雨的预报,省气象台预报是成功的。”纪英惠说,“我们那时候经常通宵不睡,要会商,要随时看着天气变化,做好预报。如果是现在的话,就能提前做好预警,降低损失。”
作为当时的首席预报员,纪英惠很难睡个好觉。“有时预测会下雨,半夜要听到雨声才能安心睡觉。”天气直接影响民生,“那时候春播对于农民特别重要,如果一场暴雨我们没能准确预报,结果却让老百姓的秧苗遭了殃,我们会特别难受”。纪英惠坦言:“没有一个预报员没有出过错,也没有一个预报员不想报对,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少出错。”
58岁天气预报员:
唯一的电脑被锁起来,未经允许无法使用
“姚首席,请您帮忙看看,这样做预报对不对。”“姚首席,这个文章请您把把关。”大家口中的“姚首席”是湖南省气象台国家级首席预报员姚蓉,自年工作以来,她已经在气象台工作了38年。作为省台的天气预报与服务把关首席,她主要负责把关灾害性天气预报、决策气象服务材料、预警发布等等。
姚蓉的父亲是一位老“气象人”,或是因为耳濡目染,在毕业后,她也选择了这个行业。
年进入省气象台之初,姚蓉担任的是填图员的工作。“电报上不同的代码对应不同的天气,在收到报务员的电报后,我们会用不同的符号进行填图。例如圆圈代表晴天,圆圈全黑代表阴天。”姚蓉称当时的自己就像是“机器人”,“对各种数字已经烂熟于心,看见数字就能很快地把图填好,再把天气图交给预报员。”
年,姚蓉开始做短期预报员,之后成为中期预报员、中短期预报员,如今成为“姚首席”。“现在基本上不用人工填图了,都是在计算机上显示天气图。”
姚蓉还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整个台里只有一台计算机,还是“锁起来”的,未经允许无法使用。“那时候主要是中期的预报员用,我们短期的没有。”到了年左右,姚蓉等短期预报员才渐渐用上电脑。“那时候主要通过电脑看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及国外的一些天气实况图。”如今每个人的办公桌上都整齐地摆放着电脑显示屏,姚蓉感慨科技发展给气象预报工作带来的巨大飞跃。
在姚蓉看来,自己是属于“承上启下”的那一代。她说:“老一代预报员主要靠经验,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年轻的预报员更多注重数值预报模式的应用,我们的目标都只有一个,让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越来越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姚蓉发现,除了关心天气,大家对于灾害天气的预警也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