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的武昌老地名“武胜门”、“新河洲”、“华安里”、“华康里”、“华兴里”)
裕华纱厂,也叫“裕大华纱厂”,全称是“裕大华股份有限公司武昌裕华纱厂”,厂址位于武昌古城武胜门外约4华里的新河洲上,即今天的新河街特1号。裕华纱厂的创办与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官办“布、纱、丝、麻”四局有密切的关系,说一脉相承也不为过。
年裕华纱厂创始人徐荣廷承租纱、布、丝、麻四局清末,张之洞用五六年的时间,耗费约万两白银,创办了纱、麻、丝、布四局。开办之初,也还盈利,但随后不久,由于官办的种种弊端和列强洋货的挤压,导致年年亏损,最后只好实行“官有私办”。年,湖北官钱局总办徐荣廷,利用其与鄂军都督黎元洪“金兰之交”的关系,乘机与刘伟等人组建楚兴公司承租官办的纱、布、丝、麻四局。公司资本共计白银万两,先收六成,合78万两,以年1月起租,租期为10年,议定每年租金白银11万两,押租金25万两。楚兴公司承租布、纱、丝、麻四局的年中,获利万两白银,令湖北军阀垂涎三尺,便制造借口提前剥夺了楚兴公司的承租权。但徐荣廷等人此时拥有了经营纺织厂的经验,因此决定自己开办纺织厂。
裕华股份公司创始人年,楚兴公司主要股东张松樵邀集楚兴公司会计姚玉堂及梁熔妮、胡秉清、何绍仪等人,筹集资金50万两,后又联合汉口纱业公会出资72万两,筹办裕华纱厂,由汉口纱业公会主席孙志堂任总经理,张松樵任经理。后因孙志堂在经营上受挫,裕华纱厂改组,将纱厂改为“裕华股份有限公司”,由徐荣廷、苏汰馀、张松樵、黄师让四人出资创办。由楚兴公司经理徐荣廷出任董事长,张松槐任经理,资本总额为万两,厂址设在武昌新河洲。在建设厂房时,他们在新河洲上挖土4.8万方,从汉阳兵工厂运来3万方废铁渣构筑地基,在抬高地基的基础上又加固沿江提防,用条石建修驳岸。年武汉发大洪水时,沿江六大纱厂,五家被淹停产,唯有裕华在洪水中坚持生产。年,徐荣廷等人又拿出白银万两在河北石家庄筹建纱厂即“大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年,裕华、大兴两厂又投资在西安合建“大华纺织公司”,从此形成武昌“裕华”、石家庄“大兴”、西安“大华”三大纺织企业遥相呼应的鼎立之势。到年底时,裕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资本额达万元,纱锭枚,布机台,工人名,年产棉纱件、绵布匹。
年创办的石家庄“大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年创办的西安“大华纺织公司”抗战时期,裕华纱厂搬迁西南,相继开办重庆裕华纱厂和成都裕华纱厂。抗战胜利后,裕华纱厂迁回武汉,但重庆、成都两厂仍然留在原地,继续生产。到年,裕大华资本集团已超越了纺织行业的范围,而伸展到了采矿、金融业,成为一个跨行业的经济联合体。
年裕华纱厂回迁武汉人员与留渝人员合影(以上三图来源百度图片)裕大华资本集团从年楚兴公司承租四局开始,到年,只用了36年时间发展为一个以纺织业为主,并囊括了矿业、商业、金融业的民族资本集团,开创了内地民族资本企业成功的先例。建国后,张松樵等股东积极配合人民政府于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年,毛主席曾视察该厂。“文革”后纱厂改名为武汉市第四棉纺厂,年改制为“裕大华股份有限公司”。
裕华纱厂建厂之初,在新河洲上还建有三个住宅区,分别以裕华的华字起名为“华兴里”、“华安里”、“华康里”。华兴里,有一号、二号两栋楼,住的是厂长和高级职员;华安里住的是一般职员,这两处都建在厂区内。华康里是给工人住的,建在厂外北边。在裕华纱厂的大门有一座桥,叫“裕华桥”,供职工上下班和货物进出厂用。上世纪50年代,新河逐渐填平,年,“裕华桥”连同附近的“龙管庙”的其他建筑一起拆除,修建了14栋楼房,作为裕华纱厂职工宿舍。
年,因武汉地铁二号线建设工程的需要,在新河洲上存在了92年的裕华纱厂、今武汉裕大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迁移到了武汉市蔡甸区新厂区,后搬迁至阳逻工业区。而昔日的裕华纱厂厂址,已经建设成武汉市中心城区内的滨江商务区和高档住宅区。
年2月,原裕大华纱厂的王书记邀请笔者到裕大华纺织服装集团公司在阳逻的新厂区参观。武汉市原有的六大棉纺织厂,如今仅有裕大华硕果仅存。工厂负责人告诉我:这座百年纺织厂经过浴火重生,已经变成了一座全新的、集纺织、服装生产和贸易一体化的现代化企业。年投资建成的的10万锭全流程智能纺纱项目,装备了全球首创的全智能纺纱物流输送系统、全流程智能纺纱回花收付系统、全流程智能纺纱质量追溯系统、疏并联合机等一系列最新设备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和应用的智能系统,具备了纺织工厂夜间无人值守、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的功能。
裕大华纺织集团阳逻新厂区大门
走进纺织车间第一印象就是干净、整齐、明亮,没有传统纺织车间的巨大噪音,令人特别惊讶的是看不到几个工人
清花车间原来是纱厂劳动强度最大、空气最差的车间,现在看到的是无人值守,空气清新,全部由机器操作
棉条车间全封闭、全自动生产,一丝棉絮也不会飞散到空中
纺好的棉条由空中输送轨道自动送往下一道工序
偌大的棉条车间只看到一名女工在操作
棉条送到这里再纺成粗纱,同样是自动生产
这个车间也只看到一名女工
自动检测装置能自动发现棉纱的断头并用红灯报警
全自动的细纱车间,纺织过程中能可以由机器把断的纱头接上
纺好的细纱筒沿着轨道流向下一道工序
在细纱车间看到一名女工手拿仪器检测设备工作状况
两位20多岁的青年人在控制台上监督设备运行情况,在传统的纱厂年轻人只能去做搬运棉花纱筒的“推老板(纱厂对男搬运工的戏称)”
产品检验区,纺好的成品通过自动检测台合格后才能出厂
陪同参观的人员告诉我:这个蓝色的底板下面有自动探测设备,能自动识别不同支数的棉纱筒,然后把它们堆放在不同的区域
最后来到AGV物流转运通道,无人驾驶叉车会自动把封装好的棉纱运送到仓库。我在上海洋山港看到过无人集装箱运输车自动把集装箱送往堆货区,没想到在这里看到了无人叉车自动把成品送到仓库
工厂的负责人告诉我,这样一座10万锭的纺纱车间,从棉花进去到纱线出来,三班生产原来需要数千工人,在安装了这套全流程智能纺纱系统后,开始要一百多工人现在只需要几十人,如果需要24小时生产,晚间可以实现无人化自动生产。参观完这套全流程智能纺纱系统,我万分感慨,读高中时,我们每学期都要到国棉五厂学工劳动,传统纱厂的生产情况十分熟悉,而这套全流程智能化纺纱系统完全颠覆了我对纺纱厂的认知,真没想到我们的传统纺织业竟然先进到这样一种程度。
最后借用一句流行语:厉害了我的纺纱厂!
期望百年裕大华再次腾飞!
作者简介
刘翔,祖居武昌大堤口,年4月生于武昌宜孝巷。三岁上候补街郎家巷幼儿园,七岁进候补街小学,13岁分配到粮道街武汉市第33中学上初中。年留校任教师,年任文华中学校长。年调三道街武昌区教委任副主任。年调司门口武昌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年在中山路被选为武昌区政协副主席。年退休住积玉桥。年主编《武昌老地名·街巷地名篇》、《武昌老地名·人文地名篇》。一个生在武昌,学在武昌,工作在武昌,退休养老在武昌的老武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