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根谭第五十一讲

《菜根谭》第五十一讲《菜根谭》第五十一讲

本真即佛,何待观心

[原文]

心无其心,何有于观?释氏曰:观心者,重增其障;物本一物,何待于齐?庄生曰:齐物者,自剖其同。

[注释]

心无其心:心中没有任何邪念或思虑。第一个“心”指心的本体,后一个“心’,指一切思量、喜怒哀乐等情志心念。

观心:即“内观”,也就是自我往内的省察。

庄生:庄子。

齐物:庄子认为是非、彼此、物我、夭寿等从“道”的高度来看,并没有质的差别,万物本都可以融通为一体、可以天人合一的,强求同体一致等于分割了本来就属于一体的物性。

自剖其同:自己剖分开了本为齐一的事物。

[译文〕

心中假如没有忧虑和杂念的执着,又何必要下内省观察的工夫呢?佛教所说的“反观内省”,如果是有为的话,实际上又增加了修行的障碍;天地万物本来一体,又何必要再去划一平等呢?

庄子认为是非、彼此、物我、夭寿等从“道”的高度来看,没有质的差别,万物本来都可以融通为一体、都是可以天人合一的,强求同体一致等于就是先把他分割开来,再去求其一。

有句话说“拿着笤帚不扫地,深怕扫起心上尘”,这句富于禅机的偈语,是说人心本来清净,用扫帚一扫,虽说目的是在扫除尘埃,结果却可能反倒会把心中的尘土给扫扬起来。佛家的“观人”,庄子的“齐物”,原来都是为了说明心空、物一的道理。

六祖慧能禅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一尘不染,四大皆空,以佛理来比喻人事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如一个人本性善良,就不需要邯郸学步,而是从其他方面锻炼自己,保持品性,加强修养。就像一个刚刚涉世的人,有许多纯真的品德,关键是要保持下去,而不是为了学习、为了修养,却丢掉自己本质上好的东西而拣取世俗的恶习。

历史上“东施效颦”的故事大家都是知道的。

“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胸口疼痛,所以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往回走。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她的村民们却都忍不住看她,称赞她这个样子比平时更美丽了。

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因为她的长相并不好看,她看到村里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住胸口的样子很美,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这样就有人来称赞她。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有人看到之后,赶紧关上大门;有些人则是急忙拉着妻子和孩子躲得远远的,他们比以前更加不愿意看到东施了!

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就去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而被人讥笑。在形象上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装扮自己,盲目模仿别人是很可笑的。同理,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为了执着于要达到某种境界,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佛教讲的八万四千法门,皆指引回归本原,但却种种法度种种人,根器利钝不同,缘分不同,契入的点亦不同,非千篇一律能成,更非一念执着能成。《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都是在讲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的明了,便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