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树春26年收藏万件石制玉制工具及礼器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http://m.39.net/pf/a_5131649.html

本文转自: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辽宁频道报道:周树春,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省劳模、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曾在年“十一”期间以劳模身份应邀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办的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庆祝活动。尽管周树春已经获得了诸多荣誉,可是痴迷收藏的他却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一个偶然的机会,触发了周树春心底的农民情结。他开始搜集“农耕用具”,用26年的时间,筑起一座“中国历史农耕用具”的丰碑。

很多专家参观周树春创办的万宝斋农耕文化博物馆后表示,周树春收藏的玉制工具具有史料价值,时间跨度久远;而农耕用具更是丰富,如新旧石器时代、商周的青铜工具,春秋战国至金元的铁质工具,明清至民国的木制马车,乃至建国后的拖拉机,很多农具填补了我国农耕文明、文化、农具的一些收藏空白。

芝麻开门现“奇宝”

“太惊奇了”“太意外了”“大饱眼福”……这是北京大学原地质系岩矿教研室主任、矿床教研室主任,现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和玉石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观赏石协会科学顾问的王时麒教授和辽宁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海城小孤山仙人洞考古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古人类学家傅仁义教授,在参观考察周树春的万宝斋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后发出的阵阵感慨。

2月23日,王时麒来到周树春的万宝斋收藏室,开始对这些玉石的品质及产地进行鉴定。“这块是河磨玉,这块是析木玉,这块是黄玉,这块是青玉,这个是玉髓……”面对有代表性的上千件玉质器物,王时麒如数家珍地一一道来。王时麒表示,周树春的收藏量如此之多、分布地如此之广、玉石质量如此之好,是这十分难得。据介绍,这些玉石多为河磨玉与析木玉,而且全部产自鞍山岫岩及岫岩矿带。

周树春收藏的众多玉制工具摄影董楠楠

在万宝斋农耕文化博物馆里,王时麒惊叹中国还有这么大的玉石工具及玉制礼器个人收藏馆,旧石器时代人类工具、新石器时代人类工具、青铜时代农耕工具、商至宋代铁质农耕工具,还有各种拖拉机、马车、木轮车、碾子、磨盘……丰富程度令人惊叹。作为玉石鉴定专家,王时麒认为周树春的博物馆里的藏品可能对中国考古研究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一直提倡的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历史故事、文化故事,就是从我们多年文明发展孕育的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也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王时麒说道。

王时麒在鉴定玉质工具材质。摄影董楠楠

猛犸象、披毛犀骨头“亮相”

万宝斋农耕文化博物馆的玉石经过了质量、产地、等级的鉴定。那么,这些玉质制作的工具等都产于什么年代?2月25日,辽宁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海城小孤山仙人洞考古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古人类学家傅仁义教授来到了天津这座万宝斋农耕文化博物馆。

在玉器工具、礼器展览室内,傅仁义像看到了稀世珍品,眼里充满了喜悦。他一件一件翻来覆去地看,并逐一评价。“这个玉器绝对是工具,你看它一侧厚一侧薄,就是古人用手握着砍斫树枝、树皮的用具。”傅仁义如获至宝地对这件玉制工具照相、测量、画图。

在上千件玉制件中,傅仁义觉得大多数属于玉制器物,其中以新石器时代的工具为多,也有旧石器时代或更远古的。这么多玉制工具及礼器,需要进一步地大量研究、鉴定。而且根据专家鉴定,这些玉制工具及礼器都是产自岫岩,这对岫岩玉的玉史发展、工具制作、文化走向、人文交流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傅仁义(右二)查看巨型礼器玉斧摄影董楠楠

在博物馆里,看到周树春珍藏的动物骨骼,傅仁义驾轻就熟地介绍,这个是猛犸象的趾骨,这个是猛犸象的肩骨,这个牙片像是野牛的牙齿。最后看到一个大的头骨,傅仁义连连赞叹,表示这个披毛犀的头颅属于“珍品”,“我们在考古的时候也只发现零星牙齿以及头角的痕迹。这么一个整个披毛犀的头,十分罕见。”

披毛犀头骨摄影董楠楠

傅仁义表示,考古的真谛在于“补史之无、正史之误”。从万宝斋农耕文化博物馆超万件玉质及石质藏品,以及收藏者周树春介绍大多来自海城小孤山来看,这里面的玉制工具、礼器、动物骨骼牙齿,还有一些骨针、鱼叉等物,确实存在很多类似于一级、二级的宝贵文物,有一些在辽宁省博物馆及国家博物馆都没有见过。一些玉制工具不仅有玉起源价值、玉本身价值,还有考古价值。还有一些类似“鞋楦子、心型玉石”等等玉石,都能给考古研究提出新的课题。傅仁义认为,周树春收集的万件以上玉质工具及礼器有可能对一些考古历史进行补充,甚至更正或改变辽宁以及全国的考古进程,“如果将来辽宁海城小孤山能建立‘远古辽宁人类文化博物馆’,这里的文物应该占有很大比例。”

直径近30厘米、重17斤的大石核摄影董楠楠

痴迷收藏的“奇人”

周树春是年从一件新石器时期的石耜开始走上了“农耕文明进程”的收藏之路。当时,周树春到鞍山市台安县实地考察农业合作项目,在一户农民的院子里看到一件很奇怪的石器。一位收藏爱好者告诉他,这件石器叫石耜,是新石器时期种植粟的原始农业工具。

从小生活在农村且一直从事农业科研的周树春对石耜产生了兴趣,经询问,这件东西就是农民捡来的,并且村里农民还有不少其他模样的类似石头。周树春开始一件一件搜集这些石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地开始了二十多年的收藏之路。

周树春介绍,从年至今,他已收藏了上万件玉石材质人类相关的工具等物品。旧石器、新石器、青铜……不同阶段的农耕用具,基本可以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做这项工作期间,周树春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帮助,他也想把这些工具展示给社会。

部分专家表示“此地有宝”

二十几载聚沙成塔,数十春秋集腋成裘,让周树春的收藏规模达到了个人收藏的“巅峰”。专家们陆续到他的博物馆参观、调研、并积极评价。专家们认为,能完整讲述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的只有农业,而用农耕用具讲述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可以让文物说话、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讲好中国故事。

傅仁义(左)正在判断一件凤鸟藏品的年代摄影董楠楠

辽宁省文化厅原副厅长、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新石器时代考古专家郭大顺表示,文物必讲精,只有精才会吸引人去看,经鉴定,“万宝斋”里70%的农耕工具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国务院原参事刘志仁讲到,“周树春应该用这些藏品办一所具有史料价值的博物馆。现在一直讲文化自信,相比于欧美,我们的农耕文化历史更悠久。”

国家农展馆原馆长王秀忠提出,博物馆可以进一步完善运行模式的方面多角度的探讨一下,作为一个学校的教学基地是最好的。

天津市政协天津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史瑞杰被周树春的执着的精神感动并表示,周树春所收藏的藏品令人震撼,“这个农耕收藏馆不仅填补了农耕文明、文化、农具、玉器方面的一些空白,对社会的教育意义是非常大的。”

天津市政府原副秘书长、现天津市政协经济委主任李森阳认为,周树春倾其所有收集农耕及人类玉石工具文物,这是一种赤子情怀。

郭大顺正在研究河磨玉材质的玉耜摄影高福东

据悉,年4月,中央宣传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对做好未来5年的传承发展工作明确了23个重点项目。除原有的“国家古籍保护及数字化工程”等15个项目,还增加了8个新项目,其中就包括“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政府的支持、专家的认可,让周树春的收藏之路等到了春天,也使得他或者像他一样热爱中国历史、热爱中国文化的人振奋了精神,受到了鞭策,增加了动力,得到了鼓舞。

周树春相信:古玉石在告诉我们,鞍山历史,绚丽璀璨;古农具告诉我们,辽宁远古,人流熙攘;古化石告诉我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张士龙王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9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