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今,全国城乡居民可以获得基于位置的未来24小时逐小时天气预报,温度、湿度、降水、风速等气象实况监测产品和短时临近预报一目了然;定制化气象预警信息服务约万名快递员、万名农机手;船舶航行、海洋渔业等能够用上拥有自主技术的全球远洋气象导航;电网企业、能源部门都能收到定制化风能、太阳能预报产品……
气象服务已融入生产生活,越来越不可或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服务日益适应新时代需要。气象服务不再只是提醒阴晴冷暖,而是利用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广大公众、各行各业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的服务,服务防灾减灾、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精细服务乡村振兴
过去种粮是靠天吃饭,现在是“看天管理”
秧苗已破土而出,长势喜人。在黑龙江哈尔滨市延寿县加信镇,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大棚里暖意融融。
经过10多天棚内增温、保温,有机稻谷种子比往年提前10到15天播下,长出的秧苗种到1.2万亩覆膜田里。田间有10余部气象监测设备,全天候记录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光照强度、降雨量等16种气象要素数据。这些数据通过物联网传输到智慧气象平台,实时显示在合作社大屏和理事长姚宏亮的手机上。
“智慧气象平台不仅提前预警暴雪、冰雹等灾害性天气,还提示病虫害等信息,从育苗、插秧、田间管理直至加工储藏,实现全程监控,随时可查看。”姚宏亮告诉记者,这一系列数字化、影视化记录,形成可追溯的水稻信息库,与气候品质评价信息一起融入一个专属
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记者手记)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不懈努力,推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有力,气象服务整体实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青蛙叫,大雨到”“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自古以来,这些朗朗上口的谚语帮助人们认识天气气候,更好地安排生产生活。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依靠精密的监测设备、精准的数值算法、精细的服务保障,我们正从“看天”变成“用天”,在生产生活中更善于趋利避害,有效应对天气气候变化,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这得益于气象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气象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不断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要看到,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统筹发展和安全对防范气象灾害重大风险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影响的敏感性和关联性越来越强,人民生活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精细,生态文明建设对气象保障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人民群众、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保障的需求,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强不强”。这对进一步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气象服务保障要更加注重了解各方面的需求,更加注重产品的专业化、精细化、针对性。
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扎实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气象全方位服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防灾减灾和民生改善的能力水平,将促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日报》(年05月05日第17版)
中国气象局宣科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出品
来源:《人民日报》(年05月05日第17版)
编辑:王若嘉
审核:段昊书